第 8 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一、名词解释
1.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等量。 财政平衡有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之分。 静态平衡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即实现财政的收支平衡; 动态平衡是指将不同财政年度的盈与亏相抵,以盈补亏,总合起来达到财政的收支平衡。 财政不平衡会有两种可能:
- 一是收大于支
- 一是支大于收。
收大于支,大多是收略大于支,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一般情况下出现的财政不平衡,往往是支大于收,也即出现财政赤字。若财政赤字过大,这种财政的不平衡就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财政工作必须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广开财源,避免出现赤字过大的状况。
2.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政府计划安排的总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于决算中的差额。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 ①赤字不仅表现在预算的执行结果上,而且政府在安排国家预算时,就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留下赤字缺口;
- ②这种赤字虽然是计划安排的,但这种赤字计划可能是有目的地要实施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能是由于支出具有强烈的刚性,在税收上不去的情况下,被迫留下的赤字缺口。
3.赤字依存度和赤字比率
赤字依存度是指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说明一国在当年的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赤字比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说明一国在某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动员了多大比例的社会资源。赤字依存度和赤字比率是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两个指标。
二、简述题
1.如果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收支对比关系有三种结果:
- 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
- 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
- 三是收支相等。
财政平衡即国家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等量。对财政平衡不能作绝对的理解:
- (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 (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即实现财政的收支平衡;动态平衡是指将不同财政年度的盈与亏相抵,以盈补亏,总合起来达到财政的收支平衡。
- (3)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来论财政平衡;
- (4)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2.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如下:
-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决定因素中的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3.试述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财政收支正好相等是偶然的,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
(1)外部冲击。 >外部冲击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控变量。比如,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外债成本的变动、国外援助规模的变动等,都会影响本国财政的收支状况。
-
(2)无弹性税制。 >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 1 的税制称为无弹性税制。在无弹性税制情况下,随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占 GDP 的比率无疑会下降,而财政支出一般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要增加。所以,相对减少的税收收入与绝对增加的财政支出不相匹配,最终导致财政不平衡,或继续增加财政赤字规模。
-
(3)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财政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而且来自国有企业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占很高的比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平衡状况。
-
(4)意外事件。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比如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或闹水荒旱灾),增支减收之事是合情合理的,当年财政甚至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与否都要受到影响。
三、论述题
谈谈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
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包括:
-
(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 >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这是因为,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上涨。
-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 >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当中的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化部门,这一进程就是货币化。货币化进程为由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
-
(3)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 >如果在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农业和工业部门存在大量的未利用或利用不足的资源和能力,那么预算赤字可能会使闲置的资源和能力动员起来,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加本国的生产水平,而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上抬的压力。
-
(4)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 >如果通过预算赤字筹集的资金,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生产的增加或多或少地抵消了公众持有货币购买力增加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在一个短暂的时滞之后被产量的增加所抵消。
-
(5)国际贸易的逆差程度。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逆差,该国的赤字财政就可能是非通货膨胀性的。
-
(6)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 >一般来说,财政赤字只要出现,就有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的可能。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有无适当而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廉洁的管理机构来防止以至消除赤字财政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的这种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举债能力与征税能力、工资和价格的控制能力。
-
(7)公众的牺牲精神。 >赤字融资安全限度的确定还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因素,即广大民众的理解和牺牲精神。
一般而言,赤字融资有可能增加实际产出,但是资源动员和产品供给的时滞要求社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程度的耐心,克服收入与生活水平预期过高的心理,甚至要忍受一下实际收入下降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