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摘要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 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的具体含和实现形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
- 第一,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提供的直接社会劳动时间量进行消费品的直接分配,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
- 第二,按劳分配不能由一个社会中心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必须通过企业这一环节来实现。
- 第三,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主要是工资,而不是劳动券。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标准支配着收入分配;
- 非公有制经济中,所有权标准支配着收入的分配;
-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二者兼有之。
2.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组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与价格机制来实现。
第三节 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
一、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资源配置过程与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人要参与收入的分配都必须以提供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要素为前提,因此,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得收入要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
宏观层次的收入调节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强化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 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者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家手里;
- 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为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按均等化原则,提供公共服务。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保障制度组成:
- 社会保险
- 社会救济
- 社会优抚
- 社会福利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使社会保障体系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 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基本社会保障的标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这是我们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首要原则。
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
- 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 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
- 需要建立社会化的科学管理体制,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及运营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四节 微观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公平有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和再分配中的公平之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生产条件差别造成收入分配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主要根源于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公。 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必须构建收入公平分配的微观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条件分配不公的问题。
- 第一,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公有生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剩余。
- 第二,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
- 第三,消除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
一、名词解释
1.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之一。
2.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 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3.宏观收入分配过程
宏观层次的收入调节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者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家手里; 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4.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二、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
(1)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他人的劳动,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同时在这一阶段上,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人们的劳动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
(2)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我国收入分配关系和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既有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也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既有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性的分配方式,也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收入分配方式。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
(1)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 求。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或主观生产条件。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 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
(2)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下,依然存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私营经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但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和主观生产条件的占有是有差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只能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基础上。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存在着建立在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并且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还存在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其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好坏和劳动者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即主观生产条件的状况。
-
(3)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化。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 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 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消费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按生产要素分配中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就是以所有权为标准,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标准支配着收入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所有权标准支配着收入的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二者兼而有之。
-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 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既是所有权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在这里按要素分配就是按所有者提供的要素和要素的价格来分配,这种分配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中通行着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等量劳动相交换不仅不能脱离等价交换,而且必须借助于等价交换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调节的不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分配和调节的标准不同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 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宏观层次的收入调节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在微观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宏观收入调节,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包括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
(2)分配和调节的机制不同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强化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者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家手里; 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2.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
(1)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含义 公平有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和再分配中的公平之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生产条件的分配相联系,并由生产条件的分配所决定。再分配中的公平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相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既要重视再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也要重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
(2)收入分配与公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生产条件差别造成收入分配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的公平不能完全否认客观生产条件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重要的是在促使生产者和劳动者的权利与其所提供的劳动相对称或成比例的同时,使人们具有同样积累的机会,避免生产条件在一些社会成员中的过度集中和垄断和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别。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权利配置的不公,必然导致交易的不公和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避免这种情况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需要避免权利界定和配置的倾斜,避免权利主体力量的失衡,否则就谈不上收入的公平分配。 生产条件的分配还涉及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资源的配置过程与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资源能否均衡配置直接影响收入能否在各部门之间均衡分配。显然,只有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均衡配置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收入不同部门之间进而不同部门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和公平分配。 生产条件的市场化分配不仅会造成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再分配,而且可能造成生产条件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之问的分配,导致生产条件的非生产性使用。 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能否在双重意义上公平分配是能否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决定性因素。不能把公平的实现完全寄托在再分配过程的调节上,而忽略生产条件分配不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否则会由于过度依赖再分配调节而产生新的问题,甚至造成新的收入分配不公和效率的损失。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存在的原因 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主要根源于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公。客观生产条件与主观生产条件在缺乏规范制度约束下实现市场化分离和经济性分离,造成了客观生产条件进而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不公,主观生产条件的拥有者在不享有统一权利和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走向市场,其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价值或价格,主客观生产条件由于市场分割和制度障碍而难以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均衡分配,进而加剧了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的不公。
-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实现措施 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必须构建收入公平分配的微观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条件分配不公的问题。 ①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公有生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剩余。 ②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为此,应在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公共物品使用、民主参与等诸多领域,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制度规定。 ③消除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 首先,要打破垄断,实施反垄断政策,消除部门间过多的进入障碍; 其次,消除与主观生产条件相联系的身份制、等级制,扩大社会成员选择的社会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最后,完善市场体系,使各种市场能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④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