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一、名词解释

1.就业创造标准

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主张这种标准的理由是,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出时,要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换言之,不仅要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这一标准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认为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是财政投资项目的目标。

2.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 它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财政投融资具有有偿性、公共性、非营利性、统筹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3.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建设-经营-转让投资(BOT)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这种基础设施投资方式在近些年来比较盛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4.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专款专用税筹措资金,向老年人、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病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近代大工业而产生的。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主要经济原因是保险市场的失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由五项组成:

  • 养老保险
  • 失业保险
  • 医疗保险
  • 工伤保险
  • 生育保险。

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养老保险又是最重要的。

二、简述题

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

与民间投资相比,财政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而非私人收益最大化,而且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税收无偿取得的。正因为这些特点,政府在财政投资决策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而且政府最终依据怎样的投资决策标准,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标准有:

  •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被称为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低的投资项目,或者说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投资项目。这种标准是针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资源相对短缺这种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主张这种标准的理由是,即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是既定的,但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在生产过程中,只要提高资本周转率或产出-资本比率,就可以使产出最大化,实现预期增长率。

  • (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

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支出应当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主张这种标准的理由是,资本-劳动力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 (3)就业创造标准

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主张这种标准的理由是,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出时,要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换言之,不仅要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

在上述三种标准中,前两种标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强调资本这种稀缺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贡献,所以要求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节省资本(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增加资本(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的项目。后一个标准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是财政投资项目的目标。

2.简述政府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重点。

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关键的问题是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 财政投资的重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

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

  •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特别要注重对粮棉油等农作物有明显的节工、增产、增效作用的良种应用、科学用肥、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使大多数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成为“熟练工人”。

3.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筹资模式。

养老保险制度从其筹资方式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 (1)完全基金制

完全基金制是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工人在就业期限或寿命内向社会保险计划缴款,这些缴款存入政府管理的基金中,该项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并生息;当一个工人退休后,每年领取的保险金主要来自其中的利息收入。

  • (2)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是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换句话说,支付给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来自于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税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税,有的国家也称为社会保险税或工薪税。

  • (3)部分基金制

部分基金制是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部分性质的混合制度。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一部分(剩余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的基金(或称为社会保障信托基金),该基金用来支付将来的保险金。

4.简述“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财政加大“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

“十五”时期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三农”投入的政策精神,连续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主要措施有:

  • (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从 2004 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实施,减轻农民负担 1250 亿元,人均减负 140 元,为此,中央财政于 2004~2006年安排转移支付资金 1968.3 亿元。

  • (2)实行“三补贴”政策。 从 2004 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 年又因部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农民实行综合补贴,3 年来累计补贴 632.6 亿元。

  •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主要表现在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2006 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资金增长 14.2%,高于上年 0.9 个百分点,国家基建支出预算用于农业投资的比例为 45.7%,高于上年 1 个百分点,新增预算内基建投资 100 亿元,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3~2006 年,支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累计达 961.6 亿元,保护天然林和营造林木资金 326.7 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金 80 亿元。

  •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从 2006 年起,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预计 2006 年至 2010 年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将达 2182 亿元,同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实验培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 40%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均由 10 元提高到 20 元,中央相应安排资金 47.3 亿元,增长 7 倍多,同时,加强医疗救助工作,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从 2004 年开始在河北、河南等省进行国家开发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目前试点范围在继续扩大。试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自愿申报、平等竞争、择优扶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承担风险;政企分开、委托监管、授权运营;规范操作、稳步推进、适时退出。投入的财政资金只参股,不控股,不做第一大股东,财政(农业)部门根据需要授权资产运营机构进行资本运营。

三、论述题

1.我国现阶段应当采用哪种财政投资决策标准?为什么?

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以及增加就业标准。 我国现阶段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理由如下:

  • (1)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不容宽恕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

  • (2)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政府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 (3)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很多理由表明增加就业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业的社会影响。许多社会问题可能就导源于大量失业的存在:目无法纪、到处流浪、犯罪、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有组织的暴乱。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就业的社会利益远远超出了增加产出的意义。

  • (4)财政投资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一般来说,失业会使一个家庭陷入贫困。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税收和一次性转移支出等措施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状况,但是往往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要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根本措施还在于增加就业。而增加就业规模首先要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贫穷者就业机会的一个途径是扩大财政投资,因为私人投资决策考虑的主要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增加落后经济地区的财政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2.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

  • (1)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 ①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可是,鉴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上述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

  •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发展的产业。农业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提供食品和原料,而且农业还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农产品出口能够赚取宝贵的外汇。

  • ③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仍属于“靠天吃饭”,再加上农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农业生产者的私人或集体资本积累缓慢,很难吸引优质资源进入农业,甚至连农业自身的资源也会向收益率较高的其他行业转移。

  • ④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 (2)财政投资的重点 在了解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国家投资的效率,特别是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 更要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

  • ①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②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 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

  • ③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例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