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国际收支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 广义的国际收支指的是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在此,经济交易包括:货物、服务以及收入交易;金融资产和负债交易;无偿转让即一方向另一方无偿提供的实物和金融资产,经济交易的主体是居民。如今各个经济体使用的基本上是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
2.贷方与借方项目
贷方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表示一国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该项目意味着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外国金融资产的流入。
借方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表示一国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该项目意味着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外国金融资产的流出。
3.官方储备
官方储备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二、简述题
1.试分析 J 曲线效应及其应对措施。
答:
- (1)J 曲线效应
J 曲线效应是指货币贬值后先使贸易差额恶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使贸易差额得到改善的状况,即指贬值有使国际收支先下降后上升的效应。
如图 5-1 所示,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进出口对本国货币贬值所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反应缓慢,因而原有的进出口状况在本国货币贬值后的一段时期内还得维持。所以,一国货币贬值在短期内会直接造成对外贸易收入的减少,引起国际收支的恶化,甚至会出现赤字。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当贸易数量对价格变动的调整已经完成,出口得到上升,进口得到抑制,出口收入的增加超过了贬值引起的外汇收入减少幅度时,贸易收入才会增加,国际收支状况才会逐渐改善。
-
(2)J 曲线效应的应对措施
-
①J 曲线效应要求贬值国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减小其影响,发生时滞效应引起国际收支逆差时,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国际收支达到平衡。
-
②贬值国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递,及时向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披露相关信息,减少交易成本。
-
③对出口企业或者相关企业实行税收上的优惠以促进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等。
2.试分析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
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是:
- (1)当一个经济体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即进口大于出口时,本币法定贬值,会使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计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增加或者促进出口。其机制流程如下:
- (2)本币法定贬值,会使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币计价的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进口高价限制了消费,从而有利于减少或者限制进口。其机制流程为:
通过一增一减两方面的作用,出口得以扩大而进口受到压缩,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 (3)依靠本币对外贬值达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效果要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其中包括:
- 对方不报复;
- 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
- 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 1,也就是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要大。
- 此外,这种方法的使用还存在着 J曲线效应,即本币贬值先造成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 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
3.试推导吸收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
答:
- (1)吸收法公式推导
根据一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经济关系,有:
其中,Y 表示国民收入、C 表示消费、 I 表示投资、G 为政府支出、 X 为出口、 M 为进口。
设 ,即令转移支付为 0,并不考虑资本流动,则有:
令 为吸收,则有:
如果 A 大于Y ,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反之则得到改善。
-
(2)吸收法的政策含义
-
①当国际收支失衡处于逆差状态时,或者调整国民收入Y ,或者调整吸收 A 。调整Y ,是改善国际收支较好的办法,但这隐含着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进一步提高总体能力,也就是经济资源还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或者生产结构在重新配置中将得到改进,有的资源转而用于出口或进口替代。减少 A 的方法主要是紧缩开支,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总吸收中有进口成分,削减 A ,可以削减其中的进口,另外削减 A 后出现了闲置的资源,必须把剩余的资源投入到出口部门,最终改善国际收支。
-
②国民收入本身受资源总量和资源重新配置难度的调节,如果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短期内收入没有办法提高。从实践来看,收入提高有赖于生产力的提升,极可能出现生产力提升与国外资源需求、机器进口之间的矛盾,此时于国际收支调整出现困难。
-
③减少 A 提高Y 存在时滞效应的问题,很难马上见效。
吸收法侧重于商品市场的均衡,完全忽视了货币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若货币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则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逆差调整较为困难。
4.试说明国际收支表中经常账户的基本内容。
答:
国际收支表中经常项目包括的基本内容有: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 (1)货物。货物包括了一般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的购买、非货币黄金(即作为储藏手段持有的黄金)。
- (2)服务。服务包括了运输(海运、空运即其他方式的运输)、旅游(包括因公和因私)、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使用费(版权等)、其他商业服务(转手买卖与贸易有关的服务,经营性租赁服务,其他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个人娱乐、文化服务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 (3)收入。收入包括职工收入和投资收入两个子项目:职工收入即为职工报酬;投资收入包括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所形成的收入。
- (4)经常转移。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等,其他部门的转移如工人的汇款等。
三、论述题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答:
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是:
-
(1)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①从国际经济交易的规模来分析,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自然就会较高。一个经济规模有限的经济体,它的国际收支的流量较小,说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限,这样的经济体一旦对外经济出现困难,调整的余地较小,容易陷入困境。
-
②从国际收支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分析,一个经济体如果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未来的经济发展也会被世界其他地方看好;而一个经济体如果国际收支总是处于逆差状态,就会被人们认为经济状况存在问题,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不强,未来的发展势头也不被看好。
-
(2)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
-
①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经济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但对于本币的供求情况正好相反,表现为供大于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汇汇率的下降趋势。反之,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则会造成本币汇率上升的趋势。
-
②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格外重视造成顺差的原因,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顺差基本来源于大量吸收外部资金,结果可能会由于将来对外资还本付息而导致该经济体未来汇价的波动。
-
(3)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
-
①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借贷能力往往是与它的偿还能力成正比的。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信地位也就越高。
-
②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如果该经济体的这两个项目的情况正好相反,则表明该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较弱,因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就比较难以借入更多的资金和款项,在极端的情况下,该经济体甚至会陷入告贷无门的境地。
-
(4)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
在国际经济实践中,一个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内容,既包括有形的经济产出(主要反映在经常项目上),也包括无形的经济产出(主要反映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上)。目前,有的经济体对外经济交易的主要内容是有形产品,有的经济体对外交易的内容则包括了更多的无形经济产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
-
(5)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
①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刺激该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②一个经济体如果大量从外部输入经济产出,大抵会造成国内市场的供给增加,其经济结果与大量经济产出输出是相反的。因此,人们认为,增加出口是输出失业,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大量进口则是在输入失业,加大经济紧缩的压力。当然,上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经济体的边际进口倾向,该倾向大则出口形成的外贸乘数效应就小,反之则大。
此外,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流动规模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反映出的一个经济体长、短期资本流进流出的情况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给一个经济体带来的利益,以及引进国际资本的必要性也有了更为符合实际的认识。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答: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关于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主要有三种:
-
(1)弹性法
-
①弹性法是在局部均衡分析中进行的,核心是根据进出口的价格需求条件,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化,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如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利用本币贬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促使出口上升,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逆差。
-
②弹性法发挥作用的条件包括对方不报复,即不通过同样的贬值来进行对抗;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否则国内物价上涨将会抵消本币对外贬值的效果;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 1,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弹性法的使用存在着 J 曲线效应,即本币贬值先造成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在大多数情况下, 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该办法因与国民收入结合不好,属局部均衡。
- (2)吸收法
吸收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偏重于商品市场均衡,政策上倾向于
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Y 为国民收入,C 为消费, I 为投资,G 为政府开支, X 为出口, M 为进口。变换得: 。
设 ,即令转移支付为 0,并不考虑资本流动,则有:
令 为吸收,则有:
如果 A 大于Y ,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反之则得到改善。
因此,调整国际收支从吸收法看有两种方法,或者调整国民收入,或者调整吸收。前者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总体生产力,这要求有闲置的资源。后者是使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得到调整,逆差时压缩,顺差时扩张。该方法与宏观经济结合较好,但涉及资源的实际利用水平,进口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与国际收支继续恶化的矛盾,同时也存在时滞的问题,以及在理论和政策上忽视货币在调整国际收支中的作用的问题。
- (3)货币法
货币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调控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即国内货币供给是国际储备(可以视为进出口的差额)与国内信贷额之和,于是国际储备的变动(国际收支的变动)是国内货币供给减去国内信贷额的结果。如果信贷额的发行大于货币供给的需要,国际收支便会恶化;反之则改善。所以控制信贷发行和出售储备资产是调整国际收支的重要途径。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存在着副作用,如压低国内信贷会产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就业出现问题,等等。
除了上述三种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外,在国际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还有一些用于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
- (1)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 体现在出口所得须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必须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入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 (2)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其他政策措施
包括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汇、进口许可、进口审批、卫生检疫制度、进口垄断、国内歧视性采购、征收歧视性国内税收等。 目的在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从贸易角度调整国际收支。从鼓励外资流入等方面调整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也可以达到均衡国际收支的目的,这需要对外开放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政策上、基础设施上、引进外资的环境方面具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实行进出口的严格审批制度、实行超贸易保护主义、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等调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