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是指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 绝对利益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用于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概念。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说,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成本比外国低。如果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绝对利益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经典传统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理论第一次从分工协作和交换的角度阐明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源及其利益,有力地否定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开创了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2.比较利益
比较利益是指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 比较利益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首先提出来的,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极大的发展了这一学说。李嘉图指出,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种产品都拥有绝对利益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品,而两种产品都处于劣势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两个国家仍然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益。总之,两国只要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彼此的贸易中获得利益。
3.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又称为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贸易条件反映该国对外贸易的状况,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计算的公式是:
如果该系数大于 100,表明该国的贸易条件较好,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看好;如果该系数小于 100,则表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不佳。
二、简述题
1.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答: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在一个大国经济中,经济增长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很大的恶化,这时贸易条件恶化对该国社会福利的负面效果会超过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的增进效果,该国的社会净福利水平就会因为增长而下降的情况。
- (1)图形分析
如图 2-1 所示,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从 外移到 ,生产从第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移至第二条,表示生产力增长。世界价格线 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从 移为 ,斜率(即价格)发生变化,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 (2)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条件是: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单一经济;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该国的任何出口增长都会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该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价格变化而促成销量的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依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
-
(3)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及对其的评价
-
①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单一,许多国家根据东亚的发展模式在走出口导向的道路,产生了出口日益增多价格却越来越低的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长远看应该予以调整。
-
②出口贫困增长现象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而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 2×2 模型条件下)。
答:
- (1)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
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 A、B 两个国家,每个国家都生产 X 、Y 两种产品;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要素(只有劳动)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的价值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即劳动时间决定劳动价值;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保险等成本支付;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两国实行分工之前,A、B 两国的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 X 、Y 产品的数量为:
X | Y | |
---|---|---|
A | 10 | 15 |
B | 10 | 20 |
从中可以看出 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 产品, 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 产品。两国发生贸易后, 国用 产品换取 产品;B 国用Y 产品交换 X 产品。贸易价格的可能性区域为:
在 A 国,国内交换比率是 ,若 A 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 换取多于 15 单位 的产品,A 国就会进入国际市场; B 国国内交换比率是 ,若 B 国能以少于 20 单位的 ,换取 10 单位的 产品,B 国愿意进入国际市场。两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区间便是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性区域。如图 2-2 所示。
-
(2)两国的利益分配
-
①如图 2-2 所示,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并且贸易条件线会始终会穿过 开区间线段,具体的交换比率将在哪条射线上,只有结合两国在需求上的状况才能最终确定。
-
②如果实际贸易条件线越接近 A 点,对 A 国就越不利,A 国从贸易中所获取的利益会越少;反之,如果实际贸易条件线越接近 B 点,对 B 国就越不利,B 国从贸易中所获取的利益会越少。
-
三、论述题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答:
-
(1)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条件
-
①世界由 A、B 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都在从事 X 、Y 两种产品的生产,只有唯一的要素劳动的投入。
-
②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A、B 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不存在任何贸易限制。
-
③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
④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同时一国之内劳动力是同质的,劳动充分就业,且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
⑤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成本支出。
-
⑥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在上面 6 个假设前提下,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试图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
- (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
(3)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
①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a.比较利益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b.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c.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d.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 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a.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b.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即便国际贸易不存在超额利润,即比较利益,只要能使商品得到实现,贸易就会发生。因为从逻辑与现实出发,厂商首先要收回投资、获取平均利润之后才会追求超额利润,因此,将国际贸易发生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c.比较利益学说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受益。这里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被相对落后国家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