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

摘要

第一节 政府条件经济的必要性

一、市场机制并非尽善尽美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 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1. 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1. 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
    1. 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
    1. 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普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二、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合理界定

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手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优势。政府的干预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 征税权。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子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 ② 禁止权。政府可以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 ③ 处罚权。政府可以借助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给子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
  • ④ 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都有正、负效应,不能绝对化。政府干预的主要优点是协调,包括不同产业部门的协调、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协调。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协调、社会公平、长期发展等问题是比较因难的。市场机制则借助于利益关系调节资源配置,一般来说微观效率较高。

第二节 政府干预经济的功能界定与范围界定

一、适度政府干预的界定
  1. 提供公共服务
  2. 维护市场秩序
  3. 直按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4. 进行制度创新
  5. 影响收入分配
  6. 具有财政调节功能
  7. 影响对资源的利用
  8. 政府通过职能结构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9. 进行必要的行政控制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分解

政府职能:

  • 一是行政管理职能
  • 二是政府调节职能
  • 三十所有者职能

在三权合一的条件下,政府就容易凭借所有者的身份,通过纵向隶属的行政结构干预经营活动,直接实现政府调节目标。这样一种直接控制方式既模糊了产权关系,造成政企不分,又使政府调节目标因缺乏良好的环境而难以实现。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方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势在必行。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制度基础

政府干预经济是指干预主体运用干预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干预对象,以达到预期的干预目标。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传导机制因干预手段的不同而不同。当具备比较完善的微观基础和市场机制时,政府便可以把体现社会偏好的经济参数输人市场机制,调节市场的供求状况,影响市场信号的变动,而微观主体则在利润劲机的刺激下对影响其利润实现的市场条件的变动作出灵敏及时的反应,进而影响资源的配置。

第三节 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目标选择

一、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经济政策目标:

  • 基本目标
  • 具体目标

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又被称为最终目标,它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概念。这些基本目标大体分为:

    1. 效率、增长、稳定
    1. 经济福利
    1. 分配公正
二、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我国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1. 经济增长
  2. 物价稳定
  3. 充分就业
  4. 产业结构高级化
  5. 国际收支平衡
三、经济发展中政策目标可能冲突的区域

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有些表现出独立性,即一个目标的实现与另一个日标的实现五不相关。但有些目标相互之间存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有以下几种类型:

  • 一是互补关系,即一个目标的实现能促进另一个日标的实现;
  • 二是交替关系,即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现起排斥作用。
  • 另外还有互补转向冲突,
  • 及因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的冲突等类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目标之同的冲突王要交生在以下区域:

  •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 4.国内均衡与国外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这里的国内均衡主要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外均衡主要是指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常常会导致工资率的提高和国内收入水平的上升,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除了上述几种交替关系外,还有物价稳定与满足公共需要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与地区、部门平衡发展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等。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决定了决策者必须对各种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斟酌其利弊得失,确定各个目标值的大小,确定各种目标的实施顺序,并尽量协调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使所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体。

第四节 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

一、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1. 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

  • 第一,财政收入政策,或称为税收政策
  • 第二,财政支出政策
  • 第三,财政补贴政策
2. 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日标。

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 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②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 ③ 公开市场业务。 此外,政府的金融机构还可以运用贷款政策,如向支柱产业优先提供贷款,对投资风险大、具有公益性的重要产业提供长期优惠货款,以实现经济政策目标。
3. 行政管制手段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日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会影响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4. 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5. 制度约束

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

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制度约束包括国有资产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经济政策手段的传导机制与选择原则

经济政策手段总通过相应的传导机制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与经济手段相适应的传导机制是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的完善取决于以下条件:

  • 1.具有敏感边际行为的市场主体 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这就要求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
  • 2.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消除导致市场信号扭曲的非经济因素,鼓励正当竞争,限制区域封锁和各种的垄断。
    1. 市场体系的完善
三、经济政策手段的效率极其选择原则

同一政策目标常常可以采取几个不同的政策手段来实现。这时,决策者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即选择什么政策手段对于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最为有利,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估价政策手段的效率问题。 通过估价政策手段的效率,可得出若干政策手段选择的一般原则。

1. 对政策手段反应的大小

这主要考察目标变量对某一给定手段变量的反应大小,与决策者预期相一致的反应越大,说明政策手段越有效;反之则说明政策手段的作用较小。 由此得出的一般规则是,应选择更有力度的政策手段。

2.政策手段显效的速度和结果

政策手段的选择应考虑到政策手段的预期效果能否实现以及在多长的时间内能够实现。选择的一般原则是,应选择那些较易实现政策目标及较快显示其效果的政策手段。

3. 政策手段对克服不合理经济现象所起作用的大小

政策手段选择的直接原因无非是要通过克服经济运行中的某些非正常经济现象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选择的一般原则是,偏好于那些对非合理经济现象的存在原因起直接作用的政策手段。

4. 资源成本

政策手段总是要花费一定的资源成本。这里所说的资源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又包括间接成本。 政策手段选择的原则是,应选择那些能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但成本花费最小的政策手段。

5. 选择性和变动性

在政策运用过程中应考虑政策手段是否具有选择性,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手段是否具有变动性。 其一般的规则是,应选择那些可以以一种选择性方式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并且偏好于具有可变动性的政策工具。

6. 间接经济效应

某一政策措施的运用总会产生某些间接经济效应,这就需要区别它们是正的还是负的间接经济效应。 一般规则是,应选择那些间接正效应超过间接负效应的政策手段。

7.社会政治效应

有些政策手段的实施虽然可以解决若干经济问题,但可能会引起某些社会政治问题。

一般原则是,应选择那些使社会政治利益最大化及社会政治成本最小化的政策手段。

第五节 经济政策选择与经济效率

一、政策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手段选择和组合

在现实的政策选择中,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往往都有许多个,于是就存在选择什么样的政策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的问题。 经济政策手段变量数必须不少于经济政策目标变量数,这是经济政策在理论上能够实现的必要条件。 另一有价值的思路是从分析政策手段的比较优势人手,决定政第手段的选择和组合,即在政策手段的边际效率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探索不同政策手段的比较优势,从而建立起政策搭配效应原理。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

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应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经济政策赖以存在的基本依据。 这里的效率标准是广义的,它包合三个层次:

  • ① 静态效率。静态效率存在两个必要条件,
    • 一是在给定的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条件下,使产量最大化;
    • 二是产品的组合不仅符合技术可能性,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愿望(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 ② 分配效率。如果收人的分配在原则上具有公平性,则存在分配效率。
  • ③ 动态效率。如果避免了通货膨胀,实现了收支平衡,则存在长期动态效率。这时,如果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是社会可接受的,那么,经济运行就沿着一条反映适合增长率的增长轨迹而扩张。短期动态效率则表明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了平衡,生产潜力得到了挖掘。

当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时能否提高经济效率,涉及的因素很多。 根据上述的三个效率标准,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一个功能齐全的市场机制更容易实现静态效率。 一般地说,微观主体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决策最好留给他们自己去决策,政府不适当的干预反而会影响静态效率。
  • (2)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同时能促进公平。
  • (3)如果要实行静态效率,政府就应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消除垄断的负效应及解除对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各种限制因素,这样可以避免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
  • (4)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尽管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可能会引起收人分配的不公平。 如果政府通过干预经济缩小收人分配差距的社会成本小于所获得的社会收益,则表明政府对收人再分配的干预是有效的。
  • (5) 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一般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稳定应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政府应通过经济政策选择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 (6)市场机制似乎难以达到经济的长期动态效率,或者说为了达到这种长期的动态效率需支付昂贵的代价,政府的适度干预则有助于实现长期的动态效率。
  • (7)政府与微观主体活动之间的理想平衡将随时间而变动,这就需要进行跟踪调节,以便更好地协调这种关系,从而为政府有效地运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活动创造适宜的体制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思想,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 他认为如果竞争是充分的,则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这种功能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促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标。

2.“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②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③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 ④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 ⑤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3.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而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我们通常借助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在实践中,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最受各国政府关注的指标。

4.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国家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并给予政策指导,使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提高就业率。

5.经济政策手段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行政管制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

6.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 ①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 ②财政支出政策; ③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财政政策也有它的局限性。

7.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③公开市场业务。 此外,政府的金融机构还可以运用贷款政策,如向支柱产业优先提供贷款,对投资风险大、具有公益性的重要产业提供长期优惠贷款,以实现经济政策目标。

8.行政管制手段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会影响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9.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二、简述题

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依据“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是以具备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当市场是不完全时,“市场失灵”现象就很难避免。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②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③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 ④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 ⑤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种优势。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优势。政府的干预优势主要表现在:

  • (1)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 (2)禁止权。 政府可以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政府为了限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就可以规定没有政府的授权,任何企业不能禁止其他企业进入某一市场。反过来,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政府可以禁止一些企业进入某些特殊的产业,以增进社会福利。

(3)处罚权。 政府可以借助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

(4)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3.简述如何界定适度政府干预。

适度的政府干预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作必要的分解后,政府应在以下领域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

  • (1)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 对内职能主要包括从事道路、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城市环境、公立学校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障国内治安,形成一个安全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对外职能主要是军队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从事外交活动,努力提供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

  • (2)维护市场秩序。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或惩罚各种非正当的经济行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 在法律体系健全的条件下,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一个类似比赛中裁判员的角色。

  • (3)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创建私人无力或不愿创办而国民经济又必需并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型企业,如基础产业等,以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一因素,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 (4)进行制度创新。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传统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所以政府在推动制度创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在一定的改革阶段就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并努力使各项改革措施相互配套,尽快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5)影响收入分配。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公平目标是我国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以下政策影响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别:

    • 一是通过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政策,消除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经济条件,转换收入的功能分配,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提高就业率;
    • 二是通过影响收入分配额的大小来消除不平等的财产权基础;
    • 三是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稳定或减少社会富裕阶层的规模分配;
    • 四是通过直接的转移支付及对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分配政策,调整(增加)社会贫困阶层收入的规模分配。
  • (6)具有财政调节功能。 国家通过税种和税率的变动,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调节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

  • (7)影响对资源的利用。 资源的利用一般是由价格机制来调节的,但由于价格机制不能纠正由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来干预这一领域的资源利用。

  • (8)政府通过职能结构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政府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国际收支等政策,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一般为国家所有,国家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等经济政策目标,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 (9)进行必要的行政控制。 为了达到某些预定的社会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凭借政权力量直接控制某些经济活动。

4.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 (1)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经济政策目标是一个系统,一般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又被称为最终目标,它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这些基本目标又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效率、增长、稳定。一般来说,经济政策的经济性基本目标是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为人们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现实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扩张。经济增长的原始推动一般是资本积累,它会引起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因此,保持经济的“稳定”就成为一个社会的客观要求,政府需要通过刺激、诱导生产活动而使就业、收入和物价得以稳定。

    ②经济福利。 效率和增长这样的基本目标最终要服务于经济福利的实现,或者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经济福和 J 按照所谓的人类生存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区分为最低的生存需要和超过基本需要的精神、文化需要。

    ③分配公正。 国民收入一般采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 初次分配所遵循的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追求的是效率目标。 再分配是一种以保障基本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平等分配,它可增进社会合作,但因缺乏对生产的刺激而可能会降低效率。因此,政府较好的选择是把以上两种分配原则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

  • (2)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甚至说是实现基本目标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增长。 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通常是计算一定时期中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

    ②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而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我们通常借助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在实践中,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最受各国政府关注的指标。

    ③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国家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并给予政策指导,使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提高就业率。

    ④产业结构高级化。 政府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政策,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结构的演进,发展基础产业,扶持支柱产业,调整夕阳产业,谋求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合理布局及资源的最佳配置。

    ⑤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的地位也将随之提高。国际收支平衡的核心就是外汇供求的平衡,而外汇平衡的物质基础是外贸进出口的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将直接影响国内总供求的状况。

5.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

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有些表现出独立性,即一个目标的实现与另一个目标的实现互不相关。但有些目标相互之间存在关联性。 这种关联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互补关系,即一个目标的实现能促进另一个目标的实现; 二是交替关系,即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现起排斥作用。 另外还有互补转向冲突,及因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的冲突等类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

  •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增加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投资者的预期利润率,就需要维持较低的利息率水平,或者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率下降。前者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后者需要刺激物价上涨。在供给变动缓慢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又会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物价上涨。为了控制物价,就要抽紧银根,这会降低投资者的预期利润率和投资需求。而需求下降会使价格回落,使实际工资率上升,最终又会使经济滑坡。因此,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

  •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充分就业总是一个政府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但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常常需要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等途径来实现,由此会刺激总需求和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又必须紧缩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一般可用菲利浦斯曲线来表示。

  •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们给予有差别的报酬; 平等原则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强调效率的结果会拉大收入的差距,但收入均等化又会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而影响效率。 因此,在同一时点上,效率和平等不可能兼而有之。强调效率,就要容忍收入在定限度内的不平等;要实现收入均等化,就必须牺牲一些效率。

  • (4)国内均衡与国外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这里的国内均衡主要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外均衡主要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常常会导致工资率的提高和国内收入水平的上升,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除了上述几种交替关系外,还有物价稳定与满足公共需要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与地区、部门平衡发展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等。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决定了决策者必须对各种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斟酌其利弊得失,确定各个目标值的大小,确定各种目标的实施顺序,并尽量协调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使所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体。

三、论述题

1.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 (1)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 依据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是以具备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当市场是不完全时,市场失灵现象就很难避免。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②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③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 ④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 ⑤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 (2)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优势。 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优势。 政府的干预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②禁止权。 政府可以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政府为了限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就可以规定没有政府的授权,任何企业不能禁止其他企业进入某一市场。反过来,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政府可以禁止一些企业进入某些特殊的产业,以增进社会福利。 ③处罚权。 政府可以借助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 ④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 (3)政府干预的主要优点是协调,包括不同产业部门的协调、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协调。总之,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各有所长,因此,应当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2.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

  • (1)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 第一,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 第二,财政支出政策; 第三,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财政政策也有它的局限性。

  • (2)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③公开市场业务。 此外,政府的金融机构还可以运用贷款政策,如向支柱产业优先提供贷款,对投资风险大、具有公益性的重要产业提供长期优惠贷款,以实现经济政策目标。

  • (3)行政管制手段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会影响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 (4)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 (5)制度约束 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制度约束包括国有资产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3.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从效率角度出发,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主要注意哪些问题?

同一政策目标常常可以采取几个不同的政策手段来实现。这时,决策者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即选择什么政策手段对于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最为有利,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估价政策手段的效率问题。通过估价政策手段的效率,可得出若干政策手段选择的一般原则。

  • (1)对政策手段反应的大小 这主要考察目标变量对某一给定手段变量的反应大小,与决策者预期相一致的反应越大,说明政策手段越有效; 反之则说明政策手段的作用较小。由此得出的一般规则是,应选择更有力度的政策手段。

  • (2)政策手段显效的速度和结果 政策手段的选择应考虑到政策手段的预期效果能否实现以及在多长的时间内能够实现。 选择的一般原则是,应选择那些较易实现政策目标及较快显示其效果的政策手段。

  • (3)政策手段对克服不合理经济现象所起作用的大小 政策手段选择的直接原因无非是要通过克服经济运行中的某些非正常经济现象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选择的一般原则是,偏好于那些对非合理经济现象的存在原因起直接作用的政策手段。

  • (4)资源成本 政策手段总是要花费一定的资源成本。这里所说的资源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又包括间接成本。政策手段选 择的原则是,应选择那些能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但成本花费最小的政策手段。

  • (5)选择性和变动性 在政策运用过程中应考虑政策手段是否具有选择性,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手段是否具有变动性。 其一般的规则是,应选择那些可以以一种选择性方式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并且偏好于具有可变动性的政策工具。

  • (6)间接经济效应 某一政策措施的运用总会产生某些间接经济效应,这就需要区别它们是正的还是负的间接经济效应。 一般规则是,应选择那些间接正效应超过间接负效应的政策手段。

  • (7)社会政治效应 有些政策手段的实施虽然可以解决若干经济问题,但可能会引起某些社会政治问题。 一般原则是,应选择那些使社会政治利益最大化及社会政治成本最小化的政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