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 国际货币体系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 具体而言,国际货币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 国际汇率体系
  • 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资产
  • 国别经济政策与国际间经济政策的协调

理想的国际金融体系,应能够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国际货币体系形成至今,先后经历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2.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是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的矛盾。 它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 1960 年指出,故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要满足世界经济增长之需要,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有储备货币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3.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双挂钩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每盎司黄金=35 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
  • 美元充当国际货币;
  • 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由于“特里芬难题”、汇率体系僵化和 IMF 协调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1971 年 8 月 15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每盎司 35 美元的官方兑换关系。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宣告崩溃。

二、简答题

1.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充分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一般认为,1880 年至 1914 年的 35 年间是国际金本位体系的黄金时代。国际金本位的特点主要有:

  •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在金本位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纸币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因而本币汇率能够保持稳定。

国际金本位体系名义上要求黄金充当国际货币,但是由于黄金运输不方便,风险大,而且黄金不能生息,还需支付保管费用,再加上当时英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因而人们通常以英镑代替黄金,由英镑充当国际货币的角色。

  • (2)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金平价决定。当然汇率并非正好等于铸币平价,而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铸币平价上下窄幅波动,其幅度不超过两国间黄金输送点,否则,黄金将取代货币在两国间流动。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平价在 1880 年至 1914 年间一直没有变动,从未升值或贬值。

  •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其机理即由美国经济学家休谟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相反,

。 为了实现上述的自动调节机制,各国必须严格遵守三个原则:

  • ①本国货币和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
  • ②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买卖黄金和外汇;
  • ③货币发行必须持有相应的黄金准备。

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这三个条件并没有被各国丝毫不差地执行下来,因而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并没有解决各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2.牙买加体系下国际收支如何调节?

牙买加体系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根据 1976 年 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 浮动货币合法化
  • 黄金非货币化
  • 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 提高 IMF 清偿力
  • 扩大融资

在牙买加体系下,调节国际收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

  • (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 国际收支是宏观调控目标之一,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各国政府可通过实施财政和货币等宏观政策的协调运用,调节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经济变量,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在实施国内经济政策调节时应注意内外均衡问题,当国内经济目标与外部均衡矛盾时,应将内部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运用。

  • (2)汇率政策。 通过本币贬值或升值的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影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进而使国际收支趋于均衡。但在实际实施汇率政策时,往往会受到罗宾逊—勒纳条件的制约,所以,要辅之以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等行政手段。

  • (3)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 可通过向国际和区域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资,和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解决短期国际收支不均衡。

  • (4)加强国际协调。 各国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各种世界性和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和定期协调会议等渠道,通过政府间的协调磋商和沟通,共同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干预和影响国际市场和各国的经济政策,以消除国际收支不均衡的不良影响,促进各国国际收支均衡。

  • (5)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 一国外汇储备的盈余和赤字会影响一国的货币供给结构,从而导致国际收支不均衡。因此,各国可以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并采用中和政策,在不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相应改变货币供应结构,以调整国际收支。

三、论述题

1.对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体系下两种固定汇率制的异同。

  • (1)两种体系下固定汇率的决定机制

    • ①金本位制下,由于金币可自由铸造、兑换,黄金可自由带出入国境;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金平价决定,因而,汇率为固定汇率,汇率围绕金平价上下窄幅波动,幅度不超过两国间黄金输送点,同时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机制下的汇率平价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每盎司黄金=35 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各国中央银行或政府可以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法定平价一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 IMF)确认,便不可更改,其波动幅度不得超过平价的±1%。只有当成员国基本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经 IMF 批准才能改变汇兑平价。
  •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体系下两种固定汇率制的相同点

    • ①各国对本国货币都规定有金平价,中心汇率是以金平价为基础的来确定的。
    • ②外汇市场汇率相对稳定,围绕中心汇率在很小的限度内波动。
  • (3)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体系下两种固定汇率制的不同点 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是典型的固定汇率,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严格地说只能称为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具体表现在:

    • ①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是自发形成和调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是人为建立起来的,各国当局通过规定虚设的金平价来制定中心汇率,并通过外汇干预、管制等政策措施维持汇率在人为规定的狭小的范围内波动。
    • ②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的金平价不会变动,因此各国之间的汇率能够保持真正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的金平价是可调整的,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金平价可以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核准而予以改变。

2.试述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

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发端于 1971 年 12 月的《史密森协定》,其核心是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国际货币安排。为了消除过度的经济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充当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人和危机时的“最后贷款人”。在这个“无制度的体系”下,汇率波动剧烈,资本流动日益频繁,金融危机频发,暴露出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1)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汇率制度的脆弱性 牙买加体系确立以后,表面上看,大多数国家以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事实上,真正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只是少数发达国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依赖性,往往让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等国际货币。在主要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混合型的国际汇率安排基本上可以比较平稳地运行,而在主要货币汇率水平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则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调整和经济失衡。
      • a.钉住汇率制度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理论上讲,一国政府可以运用的政策工具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但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本应作为政策工具的汇率反而成为了政策的目标,加之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本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和经济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等固有问题,利率、货币供求等工具运用效果差,难以实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很多时候,发展中国家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内部均衡来换取外部均衡,甚至采用与本国经济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政策。
      • b.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累积了大量风险。钉住汇率制度下,政府有维持固定汇率的义务,事实上等于政府为国内外投资者的汇率风险做了担保。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对为维持高估汇率而出现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国内投资者在缺乏风险约束的前提下,对外资的利用是盲目和低效的。期限和币种的错配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风险的隐患。
      • c.从理论上讲,钉住汇率制度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遭受投机攻击的可能性。钉住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水平无法反映本国货币的真实购买力,汇率的浮动趋势被人为抑制。一旦发生投机攻击,保卫汇率的中央银行在与国际投机资本的较量中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在市场交易中,央行维持一个相对固定的公开目标,而国际投机力量则随时可以利用可能的机会发起攻击。
  • ②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

    • a.各国货币当局对储备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储备货币的风险和收益在不断变化,迫使各国货币当局要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储备货币的构成。但这种储备货币之间的转换行为却会引起并加剧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剧烈波动。更何况还有每天数以万亿美元的巨额游资为寻求较高的利率和外汇投机收益也在储备货币之间频繁流动,更对外汇市场的波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b.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各个储备货币发行国根据国内的经济状况制定货币政策,必然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价值和稳定性。因此,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的接受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尤其是那些钉住某个储备货币的发展中国家更是深受其害。
  •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现行货币体系下,全球经济政策协调和管理的最高机构仍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独立性的缺失,导致其无法捍卫全球的金融安全。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政策监督来发现危机隐患。在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膨胀,金融衍生工具快速发展并成为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传统的监督机制显然已经是力不从心,不仅无法预见危机的潜在可能,反而经常造成误导。 -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实施来降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保障全球多边自由支付体系的监督者,在成员国丧失清偿力和支付能力时,有义务对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事实上充当了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证明其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 (2)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努力由此展开。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地区两个层次上: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 a.扩大资金实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已经严重不足。亚洲货币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表现出捉襟见肘,力量十分有限。目前,主要国家已经达成了一致,新增 900 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的计划已经确定。

  • b.加强信息交流和发布功能,督促成员国信息披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进一步推广关于数据公布的特殊标准,建立国际收支危机预警系统的政策,旨在增强成员国的经济信息披露。1998 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陆续提出了关于《财政透明度手册》、《货币与金融良好行为准则》的报告,用于实施关于提高成员国公开信息和改善政策透明度的工作,并对成员国提出了更多的监管和披露的要求。

  • c.改革资金援助的限制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放松了发展中国家政策承诺的范围,不再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援助时强调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政策指导已转向结构调整和金融机构重组。

  • 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区域合作机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补充,目的是为了维护区域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区域合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在危机管理方面大有作为:

  • a.汇率制度合作。 无论是共同钉住一揽子货币,还是创建共同货币,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本地区的免疫性。通过本地区货币同美元或其他单一国际货币之间联系的弱化,降低了汇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增强了汇率的稳定性,减少了发达国家通过货币途径向发展中国家传播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渠道,稳定了国内经济,增强了抵御外来攻击实力。

  • b.区域监督机制。 通过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进行长期跟踪监督,并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危机隐患。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地区性磋商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交换宏观经济、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的信息。通过对成员国施加压力,阻止成员国实行可能会导致危机的政策,克服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

  • c.威慑机制。可以增强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普通投资者的信心,确保资本市场的稳定,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 d.危机防范和互助机制。通过为危机国提供必要的国际流动性,既可以为该国赢得时间采取必要措施纠正政策上的失误,又可以阻断该国向其他国家传染危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