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金融中介体系

第 4 章 金融中介体系

一、名词解释

1.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 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有风险的业务,属狭义表外业务。

2.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的融资形式。作为直接信贷资产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最适合开展此类业务。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体系包括以下内容:普通型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卡支持证券、资产支持债务、资产支持优先股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3.最终贷款人

最终贷款人是指在危机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 最终贷款人的作用:

  • 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
  • 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

4.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 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5.全能型商业银行

全能型商业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金融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贷款,各种证券买卖以及信托,支付清算等金融业务。

二、简述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工商业企业的地方,在于它的特定经营活动内容和职能作用。

  •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

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再通过贷款或投资方式将这些货币资本提供给经营产业的资本家使用,银行成为货币资本贷出者(lender)与借人者(borrower)之间的中介人。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

  •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

通过为各个企业开立账户,充当企业之间货币结算与货币收付的中间人。在这里,银行是以企业的账户和出纳的资格出现的,由此可加速企业资本周转。

  • (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

将原来预定用于消费的积蓄和收入,通过银行汇集起来,提供给企业家作为资本运用。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

  •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在上述各项业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的权利后来被取消了,但其在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则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

  • (1)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的需求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 (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

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以及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这一部分也称权益资本。存款货币银行

的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很小,不过却是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以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3.简要说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 (1)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

按经营模式划分,商业银行分为:

  • 职能分工型银行

  • 全能型银行 职能分工其基本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有专营长期金融的,有专营短期金融的,有专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有专营信托业务的,等等。 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

  • ①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 ②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 1 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主要业务。全能型商业银行,又有综合型商业银行之称,它们可以经营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的一切银行业务,同时直至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等。职能分工型模式称之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应地,全能型模式则称之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

  • (2)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伴随迅速发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在执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中,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

三、论述题

1.阐明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

金融创新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势。 这个趋势从 20 个世纪 60 年代后期即已开始,70 年代各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 80 年代已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及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有:

  • (1)规避风险的创新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银行经营面临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市场利率的上升,并且波动剧烈。利率的剧烈波动使投资收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降低了长期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使持有这类资产的金融机构陷于窘境。银行为了保住存款等负债业务而必须负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却面对着长期资产业务由于原定契约利率的限制而无足够的收益来支撑的困境。于是,银行通过创新,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如可变利率债券、可变利率存款单、可变利率抵押契约、可变利率贷款等,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发展债务工具的期货交易,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来规避风险。

  • (2)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首先,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融服务的创新。如形形色色的银行卡、ATM 以及 ATS、NOW,等一系列新兴账户的推出,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的出现,银行间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和售货点终端机的转账系统,等等。如无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技术作为依托,这一切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新技术为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

此外,新技术的运用使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交易主体都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之中。

  • (3)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规避不合理的、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也导致了金融创新。前面述及,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纷纷立法,对银行业经营施行极为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在激烈的竞争中,金融业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很多新的业务形式。

2.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 (1)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

    • ①统一发行银行券的必要。 在银行业发展的初期,众多的银行均从事银行券的发行。 但存在如下问题:

      • a.为数众多的小银行信用实力薄弱,它们所发行的银行券往往不能兑现,尤其在危机时期,很容易使货币流通陷于混乱。
      • b.许多分散的小银行,其信用活动领域有着地、区的限制,因此它们所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有限的地区内流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更加稳定的通货,也要求银行券成为能在全国市场广泛流通的一般信用流通工具。事实上,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信誉卓著的大银行,它们所发行的银行券在流通中排挤着小银行的银行券。在这样的基础上,国家遂以法令形式限制或取消一般银行的发行权,并把发行权集中于专司发行银行券的中央银行。
    • ②银行林立,银行业务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处置,会阻碍经济顺畅运行。于是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

    • ③在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陷于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有时则会因而破产。于是客观上需要一个强大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货币资金,也即提供流动性的支持。

    • ④同其他行业一样,银行业经营竞争也很激烈,而且它们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的动荡,较之非银行行业要大得多。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专司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的工作。

  • (2)中央银行的功能

    • ①发行的银行 发行的银行就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硬辅币的铸造、发行,也多由中央银行经管。银行券的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调节金融活动提供了资金实力。

    • ②银行的银行 银行固有的业务——办理“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 a.集中存款准备。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存入准备金的多少,通常是对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确定一个法定比例;有时还分别不同种类的存款确定几个比例。同时,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宏观调节 的需要,变更、调整存款准备金的存入比率。不同国家对这一制度的重视程度差异颇大。

    • b.最终的贷款人。19 世纪中叶前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恐慌或支付链条的中断往往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因此提出应由中央银行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责任。最终贷款人的作用,

      • 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
      • 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
    • c.组织全国的清算。现代支付清算体系是伴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各国中央银行大多有明文规定,负有组织支付清算的职责。

    • ③国家的银行

    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 a.代理国库。 - b.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 - c.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主要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 直接给国家财政以贷款; - 购买国家公债。 - d.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 - e.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 f.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此外,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