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宏观经济政策
—、名词解释
1.财政制度
财政制度是国家对财政工作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财政收支规律的反映,是一种指令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财政制度包括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制度。
2.自动稳定器
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 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 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
- 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
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政策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从内容上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它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而设立的。以此为标准,可以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政策是扩张的。另外,还可以使政策制定者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财政政策。
4.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银行制度规定,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在执行过程中也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主要手段包括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和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
5.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一定比例的储蓄存款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的制度。
在法定准备金制度中,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称为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6.再贴现制度
再贴现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制定的用于规范其自身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放款行为的制度。 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
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 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再贴现率下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加。
7.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社会货币供应量;反之,中央银行可以卖出政府债券,以便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它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工具。
8.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创造乘数又称为货币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 根据银行体系的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取一定比例留作准备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银行向客户放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量。如此继续下去,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
。式中: 为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的存款; 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二、简述题
1.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
-
(1)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是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的,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得银行体系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
-
(2)假定法定准备率为 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 100 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 90 元。客户将这 90元存入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 81 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
(3)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被称为派生存款,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它是商业银行在其超额储备的基础上,将负债贷款转化为存款货币,这是商业银行货币的主要部分。
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其掌握的原始存款(商业银行掌握的部分基础货币)的限制,即支付能力或清偿能力的限制。因而,中央银行经常根据货币政策需要松紧银根,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吞吐基础货币,改变货币派生存款的能力。派生存款创造理论极限公式为: ,所以派生存款倍数理论上(不考虑现金漏损率等因素)等于存款准备率的倒数。
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 ,那么以法定准备率 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
上述存款扩大的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
2.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在实践中,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 (1)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其主要调控手段包括:
-
①税率。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降低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提高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
②政府购买。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
③转移支付。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
(2)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其主要调控手段包括:
-
①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
②再贴现率政策。 >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
③改变银行准备金率。 >银行准备金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三、论述题
试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
答:
-
(1)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稳定或刺激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
-
(2)需求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 当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消除失业;
- 当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抑止通货膨胀。
各个经济学流派对需求管理政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凯恩斯学派重视需求管理政策,同时认为需求政策应和供给政策或其他政策相结合。货币主义者和理性预期学派则主张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反对需求管理政策。
-
(3)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被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内则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在短期内,由于总需求的原因,经济可以处于萧条和高涨状态。 这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总需求使得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产出水平上,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无效。这就是说,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以熨平经济波动。在凯恩斯看来,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是相机抉择的短期政策。
-
(4)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条件:
- ①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
- ②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
- ③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 不过,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不可否认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