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通货膨胀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简称,它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消费物价指数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消费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其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由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以及政府政策对上述需求的刺激都会对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并不同程度地拉动通货膨胀率上升。总需求持续增加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来自于工会对工资和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4.价格调整方程

价格调整方程指用来表示通胀率与产生通胀压力之间关系的方程。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 为第t 期的通胀率,
  • 为人们对第t 期通胀率的预期
  • 为第 期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
  • 期的总需求,
  • 为潜在的产出量,
  • 为这种偏离对通胀率的影响系数。

该方程表明,通胀率与人们的预期呈同向变动,且也受到来自于需求压力的正向影响。 由于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与失业率成反向变动,价格调整方程也被表示成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 当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
  • 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

5.收入指数化

答: 收入指数化是指政府对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时采取的一项措施。 所谓收入指数化是指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比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在实践中,收入指数化的作用在于降低通货膨胀在收入分配上的影响。

二、简述题

1.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答:

  • (1)在西方学者看来,造成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的总需求。 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率的一个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制造衰退一方面可以减少总需求对价格总水平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下降。

  • (2)假定一个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 10%,政府希望把它降下来,于是人为地制造 5%的衰退。 进一步假定人们习惯地按照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下年度的预期,而衰退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系数 0.4,那么该经济的价格调整方程可以一般地表示为:

式中, 为第 期的通胀率, 为人们对第 期通胀率的预期,其值为 为第 期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其值为 5%, 等于 0.4。

这样,在政府政策的作用下,第一年,尽管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为 10%,但衰退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到第二年,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由原来的 10%下降到 8%。若政府继续人为地制造 5%的衰退,则该年度的通货膨胀率为如此继续下去,政府通过每年制造 5%的衰退可以在 5 年内把通货膨胀率降到零。

  • (3)通过上述例子还可以看到,政府制造的衰退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越快。 这涉及到政府医治通货膨胀的指导思想。通过大规模制造衰退来实现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案被形象地称为“冷火鸡”;通过逐渐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的做法则被称为渐近主义。

三、论述题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答:

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三类原因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在商品市场上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如果经济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就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

引起总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

  • 一类因素被称为实际因素,诸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水平的增加都会使得产品市场上 IS 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 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 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水平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完全就业水平的总供给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还会使产量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不能随之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对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供政府采取的方案是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从而增加失业、减少产出,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

  •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表现为工资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工人如果要求提高实际工资,厂商能够雇佣的工人就会减少,其产量就随之减少,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在短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减少经济的产出水平。

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来治理。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

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

  • 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
  • 对工资和价格规定作指导性指标;
  • 对厂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

通过以上手段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这种手段一般在短期内较为有效,但在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

收入指数化是指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例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政策限制了要素所有者过分追逐收入的上涨,但这种要求往往出现在通货膨胀之后,因而收入指数化政策更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

  • (3)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因素或这些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非是单一的,往往是各种政策搭配便用。

四、计算与证明

假设某一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 18%,如果衰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为政府 ,那么政府通过制造10%的衰退如何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 4%的目标。

解:

假设潜在货币收入为 100 货币单位,因为政府制造了 10%的衰退,即把实际收入压低到 90 货币单位,

根据 价格调整方程:

有:

所以,经济社会经过 4 年的时间,即到第 5 年,就可以把通货膨胀率降低到 4%以下。